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壮大富民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贵阳贵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9:42:00    

壮大富民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贵阳贵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农民的美好愿景和期盼。近年来,贵阳贵安始终坚持以“强省会”行动为引领,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3月26日,来自武汉、郑州、贵阳的3位国家级猕猴桃种植专家,深入修文县的田间地头,为全县60余名农技干部、种植户代表现场传授“硬核”技术、答疑解惑。

“专家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细,清晰易懂,对我们提升猕猴桃的产量、品质有很大的帮助。”修文县长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辉说。

上世纪80年代末,修文县立足自身地理优势精准定位,将猕猴桃产业确立为全县山地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模式让产品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过去靠经验种果,产量上不去,品质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强。”龙辉说。

转机来自持续的科技攻关。近年来,在省农业农村厅和水果专班的大力帮助下,“贵州修文猕猴桃研究院”和“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贵州中心”成功落地修文,为当地猕猴桃产业注入了前沿科研力量和先进种植技术,让传统果园焕发新生。

“以主干环剥技术为例,一亩地的环剥成本20元左右,但平均每亩可增产5%,增收300元左右。”龙辉说,在接受专家指导、试验成功后,他取得了“亩产冠军”的称号,也成为了技术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户学习先进技术,共同增产、增收。

除了为产业注入强大的“科技力量”,修文县还将目光聚焦在果园提质增效工程上,按照“一园一策”原则,扶持生产经营主体做精做细。

在数智化发展方面,修文县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建立智慧果园示范点和猕猴桃分布式云平台管理示范点,研发山地农机智能调度大数据平台,推动猕猴桃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在人才培养与技术普及方面,修文县持续开办家庭农场、猕猴桃种植、电商等培训班,并创新技术推广方式,让广大农户随时掌握各项关键核心技术,及时运用到产业生产中。

在产业后端的加工环节,修文县构建了规模庞大的贮藏保鲜库集群。目前,全县已建成贮藏保鲜库400余座,容量达2.9万吨,拥有猕猴桃分拣线10条,日分拣能力达300吨,其中智能光电分选包装线1条,实现对猕猴桃进行精细化分拣和包装。

此外,修文县大力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现有精深加工企业5家,开发了猕猴桃酸奶、果汁、果酒、果冻等高附加值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去年,修文县猕猴桃挂果面积13万余亩,鲜果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品牌价值达30.78亿元。

接下来,修文县将继续聚焦猕猴桃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推进果园提质增效、金融服务创新、产销体系优化、品牌价值提升“四大工程”,不断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联农带农共享发展红利

贵州人酷爱吃鸡,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辣子鸡烹制方法。但是,贵州长期属于肉鸡净调入省份。为改变这一现状,贵阳高位谋划,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肉鸡产业,为全省提供源源不断的“辣子鸡”,而清镇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多年来,清镇市肉鸡产业产值和产能均稳居全省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清镇市独特的区位优势,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更离不开清镇市持续加码的产业扶持政策。

“黄金一小时圈”区位优势突出。作为距离贵州肉鸡主力消费市场贵阳主城区仅一小时车程的“黄金养殖地”,清镇市土地、运输等成本相对较低。看中贵州肉鸡市场的客商纷至沓来,共同做大养鸡产业。

产业扶持政策持续加码。清镇市出台了多轮肉鸡产业扶持政策,为农民发放鸡舍建设补贴,为农民的银行贷款贴息,为适宜养鸡的村集体提供资金,有力推动肉鸡产业发展。

利益联结机制成熟可靠。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德康家禽养殖有限公司、贵州大兴伟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养鸡龙头企业入驻,为清镇市肉鸡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企业采用“四提供—回收—确保”的模式,即向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肉鸡养成后全部回收,并确保养殖户每只肉鸡获利2元以上。这一模式有效保障了企业和农户的利益,使得双方合作越来越顺畅,肉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清镇麻黄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贵阳市首个获得绿色优质农产品相关认证的畜禽类产品。

目前,清镇市年产肉鸡可达3000万羽、年产值可达15亿元,建立涵盖注射疫苗、戴脚环、抓鸡、铲鸡粪、运输、清洗鸡舍等环节的66支社会化服务队伍,参与肉鸡养殖的村集体30个、农民逾3000人,规模化养鸡家庭年均增收11万元以上,与当地肉鸡品牌“晓屯882”联名的餐厅数量增至百家,肉鸡产业的产能产值、专业化程度、带动效果、品牌影响力等均在贵州首屈一指。

未来,清镇市计划将肉鸡年产能提升至5000万羽,年产值提升至25亿元以上。同时,还将补齐屠宰产业链短板,投资兴建肉鸡屠宰及加工项目,实现从出售整鸡到出售鸡翅、鸡腿、鸡胗、鸡血、鸡爪、鸡脖子等深加工产品的转变,进一步释放产业附加值,让更多农民分享发展红利。

创新引领蹚出富农新路

4月,虽已是草莓季末,但草莓种植大户徐正奎却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处理季末草莓、培育下季种苗、开展轮作试种,忙得不亦乐乎。

来到位于花溪区青岩镇的正奎草莓基地,整齐的草莓垄上,还有季末的草莓正在开花结果。草莓苗间隙,黄豆苗和白菜正茁壮成长,这是花溪区试点推行的草莓轮作新方法。

游客在花溪区孟关乡红星村梦恋·莓草莓基地采摘草莓。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摄

“过去,收完最后一茬草莓,大棚就会空置。今年,第一次在空置期间开展轮作,不仅能解决草莓重茬障碍、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增加亩产收入,是个有用的好法子。”正奎草莓基地负责人徐正奎说,今年3月,他在自家草莓基地选取20亩试种黄豆、白菜等作物,目前,长势良好。

一直以来,草莓都是花溪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之一,是贵阳市乃至贵州省的草莓主产区。在花溪,这颗“小草莓”不仅鼓起了莓农的“钱袋子”,更拓宽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徐正奎正是因草莓致富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在草莓基地,徐正奎算了这样一笔账:草莓园约80亩,每亩产量约3000斤,因每年草莓价格略有不同,每亩地至少有5万元的产值。一年下来,少说也有300万元的收入,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逾万人次。

莓农记“小账”,产业算“大账”。去年,花溪区草莓产业年产值约3.5亿元;全区草莓种植主体共计211个,其中,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体数量占全区主体的16.57%;每年可带动当地农户务工约33万人次,带动农户务工收入约3960万元。

这一项项数据是草莓产业助推富民强区的有力证明,而这一张亮眼的产业成绩单,离不开花溪区一次接一次的探索创新、一步接一步的攻坚突破、一轮接一轮的优化升级。

花溪区发展草莓产业已逾40年,但多以散户为主,存在标准化程度低、销售渠道有限、贮存运输不便等问题,导致草莓品质不稳定,果农收入不高,产业发展未能达到理想状态。

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黎旋介绍,花溪区先后发布了“花小莓”草莓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农业龙头品牌;引进草莓高架水肥一体栽培,减少土传病害;推广脱毒苗,提高种苗质量;成立草莓专家站,推广新技术,研发新品种;成立草莓产业联合会,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一项项切实有效的举措,解决草莓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个困境,让“花小莓”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找准立足之地。

未来,花溪区将继续在种苗、种植、销售、加工、品牌等方面发力,突破传统种植单一的“一产”发展模式,推动“接二连三”加快融合,实现培育一种水果、振兴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

聚焦特色做强县域经济

4月3日,走进乌当区羊昌镇贵州华宇天晨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16个种植大棚沿着道路整齐排列。大棚内,猴头菇、鹿茸菌、银耳等20余种食用菌长势喜人,工人正在其间采摘、管护。一旁的实验室内,技术人员在培育液体菌种,准备发往各个基地种植,现场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农户在贵州华宇天晨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乌当区羊昌镇食用菌种植基地采摘食用菌。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黎荣 摄

“我们羊昌基地已经采收好几轮了,现在留下的食用菌主要是科普展示之用。”贵州华宇天晨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鹏说,进入4月,几乎每天都有100多名学生到基地里研学,学习食用菌相关知识。

“家门口就有班上,谁还出去打工?”正在基地里管护菌棒的胡艳说,以前,她在外做销售,不但离家远,还不方便照顾孩子。现在,她每天从家里到基地上班,只要5分钟左右,工资待遇不比在外务工差。

正在基地采收杏鲍菇的邓秀梅说,她之前也在外做销售,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为了照顾父母孩子,经常请假回家。“现在基地就建在家门口,不仅上班近,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工资100元到150元一天,也有了更多时间照顾父母孩子。”

彭鹏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在全市推广种植食用菌,并向周边农户统一供应菌棒、提供技术指导,保底回收成品菌,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帮助当地群众增收。

据了解,乌当区2024年正式引进贵州华宇天晨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羊昌镇建设了16个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大棚,共种植120万棒食用菌,每年可实现3季高效采收,预计年产值12.5亿元。

“公司总部设在羊昌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分布在乌当区、开阳县和修文县等地,其中,羊昌镇主要为食用菌研发、种繁基地。去年,我们在全市推广种植了近1万亩食用菌,带动约4000人次就近就业。”彭鹏说,目前,公司已形成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的食用菌全产业链,通过贵阳冷链物流快速直达北上广深等市场。

食用菌产业是乌当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乌当区围绕“蔬果药花茶”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并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今年一季度,乌当区培育发展食用菌种植经营主体17户,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于羊昌镇、新堡乡、下坝镇、新场镇等地,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带动农村群众就近就业5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但在贵阳贵安,也是收获的季节。时下,在黔中大地,贵阳各地群众通过产业带动,不仅实现“家门口”有活干,还当上了“老板”,荷包也像发酵的面团,一天天鼓了起来。

记者 黎荣 李春明 许发顺 顾林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