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防骗警示窗:中农e购董事长失联,经销商自称投资者?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三月十二 乙巳年 庚辰月 戊申日
中农e购董事长“失联”,经销商自称投资者?
【案例】
一起投资,轻松操作,年收益率能达到近10%,你会选择试试水吗?
2025年2月21日,互联网上一则关于江苏中农生态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中农集团)的公告引发关注。这份落款为“总裁办”的公告显示:因公司实控人董事长陈井辉失联,导致公司经营和管理权限问题,暂时不能对中农易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中农e购)的经销商进行兑付和发货。
然而,在采访过程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这起事件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所谓的经销商在签定合同后,通常并不直接提货,而是由江苏中农集团代为“保管”,经销商只需支付低廉的仓储费,一年以后就可以将商品“退”给企业,同时还可以拿到近本金10%的“客情费”。
因连续几年都拿到了既定的收益,不少人选择加码。有部分受访者向记者强调,自己并非经销商,而是投资者,有的甚至将此当作一种储蓄手段。
官网显示,江苏中农集团成立于2007年,集团称与多个知名品牌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合作领域涵盖绿色食品、日化用品、农副产品、中高端白酒、进口红酒等高品质民生产品。此外,集团还涉及房地产开发等项目。
江苏中农集团董事长为陈井辉,天眼查显示,陈井辉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98.57%的股份。相关信息显示,陈井辉在淮安市拥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荣誉,因此,面对陈井辉的“失联”,不少投资者都觉得太过突然。
林女士在中农易购上投了14万元,据其称全家在中农易购上的投入达百万元级。林女士是从2022年开始投入的,由于江苏中农集团在当地规模大,且投资了不少房地产项目,因此林女士及家人都颇为放心。
江苏中农集团官网显示,中农云客是一款涉及用户综合性民生服务需求的互联网智慧平台,由江苏中农集团开发运营。中农云客目前开放有中农e购商城等板块。
江苏中农集团公众号所提供的服务中有名为经销系统的小程序,可以操作进货,进货时需选择类型为“可退”的商品。单次进货金额不少于1万元,选购商品满足金额后付款即可。

中农易购经销系统的购货页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进货时的合同协议显示,江苏中农集团根据乙方(指经销商)打款为其提供相应产品,同时为乙方承担货物从中农e购仓库出库的物流费,乙方按规定价格销售相关产品,并可根据实际销售情况申请调货。值得一提的是,乙方若不及时提货,可按照每月每箱0.5元的价格向企业缴纳仓储费用,仓储费从客情费中扣除。
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客情费”。合同显示,为了促进产品销量增长,让更多的消费者有机会品鉴,增加消费者好感度,同时也降低乙方经销成本,企业按照打款金额给予乙方一定额度的客情费支持。客情费凭正规票据进行报销,5个工作日到账,节假日顺延。
根据林女士提供的合同,40596元购买产品的客情费用为3410.06元(客情费额度会根据出库数量进行一定比例上调),或将客情费兑换成相应数量的品鉴酒用于消费者维护。
“酒我们是拿不到的,只有业务员会卖酒,反正(我)没拿到过酒。”林女士表示,“进货”满一年之后会收到短信,询问是否续签,若续签则无需任何操作,不续签就要去小程序自行退货。

林女士收到的中农易购的续签短信。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林女士告诉记者,客情费每月计算,且每季度发放一次,会定期打到小程序的余额内,客情费满一年才可提取,未满一年的金额处于冻结状态。
那是否真的可以退货呢?林女士表示,自己并未在小程序上找到能退货的地方,“我本来10号有到期(款项)想退,翻遍了没找到,可能只有业务员能操作。”林女士表示,之前曾退过钱,是让业务员提取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找到了一些宣传视频,也佐证了江苏中农集团的经销模式。
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协议合同中约定了“物流运输”等交付条款,单从协议本身来看,如果卖方自始就有不交付商品并非法占有合同款项的意图,合同卖方已涉嫌构成合同诈骗罪。此外,如果有证据证明各方在该协议之外另有约定,交易的实质流程中并不发生实物流转并由卖方支付固定利息,此时,收取款项的一方涉嫌构成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王智斌表示,虽然协议本身有各种约定,但从目前提供的信息来看,江苏中农集团实质上是向不特定对象揽收资金并支付固定回报,这种行为很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过,最终是否构成犯罪以及触及的具体罪名,还需要司法机关综合更多证据来认定。
【温馨提示】
湖南省委金融办提醒您,在面对各类看似诱人的投资机会时,大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就如江苏中农集团事件,所谓的“经销模式”暗藏风险,表面的客情费、代为保管货物等操作,实则可能是非法集资的陷阱。大家不要被高收益率迷惑,也不要因企业规模、负责人声誉等轻易放松防范,投资前务必深入了解项目的真实运作模式,咨询专业法律或金融人士。若发现投资行为存在可疑之处,应及时保留证据,并向相关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整理自:《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