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夯实湖南粮食安全根基
胡扬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3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该《方案》。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保障。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粮食调出省份之一,湖南肩负着共同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的重要责任。结合湖南省情实际,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
把握战略定位,深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耕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方案》明确提出,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这一目标定位清晰、路径明确、操作性强,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对湖南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也关乎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湖南虽为“鱼米之乡”,但受山多地少、地块零碎、部分水利设施老化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仍存在“靠天吃饭”现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需提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可以有效解决“耕地碎、效益低、设施弱”等制约瓶颈,全面提升耕地产能和抗风险能力,为打造“三湘粮仓”提供坚实支撑。
立足湖南优势,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湖南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9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0%以上。《方案》的出台,为湖南进一步深化该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学规划分区,统筹布局建设。湖南丘陵与平原交错、水网密布,必须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洞庭湖区、湘中粮食主产区等核心地带,应集中力量整片推进、连片治理;山区、丘陵地带,则以“宜机化”为突破口,探索“坡改梯”“旱改水”等路径,提升耕地利用率和机械化水平。坚持“宜建则建、应建尽建”,确保建设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
强化设施建设,提升综合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平整土地、修建水渠,更是一项集“田、水、路、电、技”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应把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关键环节,聚焦“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升级改造,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同时,推动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从“种得出”向“种得好”转变。
突出质量导向,严格建设标准。《方案》提出了“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湖南应结合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资源状况等制定分区域建设标准体系,严格项目审查和质量监管,避免“数字工程”“形象工程”,坚决防止“建而不用、建而不优”的现象发生。
聚焦重点难点,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投入大、周期长的重大工程,必须以更加完善的政策机制作支撑。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制,严防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推进耕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同时,建立“田长制”网格化监管体系,压紧压实各级责任。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方案》明确要求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多元化投入机制。湖南应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推动“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协同发力,探索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反哺机制、农业产业链企业联建机制,形成“谁建设、谁受益”的良性循环。
完善管护运营机制。建成之后“管不好、用不好”的问题,历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遗症”。应同步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建、管、护、用”一体化管理。引导村集体、合作社、种粮大户等主体参与管护,探索“村管、专管、众管”多元模式。建立健全激励与考核机制,确保“建一亩、成一亩、稳一亩、丰一亩”。
融入科技支撑,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化、绿色化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不仅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顺应科技进步和绿色转型大势,走智能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科技赋能。依托湖南雄厚的农业科技基础,充分发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田间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田精准化灌溉、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逐步形成“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监管”的新模式。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水、节肥、节药原则,强化生态保护和土壤培肥。探索建立“耕地质量+碳储量”双维度评价体系,鼓励发展绿色农机、“光伏+农田”等多功能耕地利用模式,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率。推动高标准农田与绿色食品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建设相结合,实现多重效益叠加。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涵盖多环节、跨部门、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各地、有关部门应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市县层面明确建设任务和进度。同时,强化宣传培训,充分调动农民、村集体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推动资源集约利用、项目集成实施,实现多目标融合、多项目共建。只有坚持全局谋划、科学布局,强化各级各方协同联动、统筹推进,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高效落实,用“良田”托起“粮安”,为建设农业强省、助力农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