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智库
□河南日报社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六十年渠水奔涌,冲开的是太行天险,沉淀的是精神丰碑;新时代新征程波澜壮阔,跨越的是发展关山,昂扬的是中原志气。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历史长河奔涌,时代考卷常新。当前,省委提出“四高四争先”任务要求,这是河南立足国家战略定位和具体省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全局与局部、发展与安全,以高促新、以争促变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四高四争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最大程度凝聚一切智慧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勇立新功、再创佳绩。

以自力更生为根基,为“四高四争先”凝心铸魂
自力更生是红旗渠精神之根基,是林县人民绝境突围的生存哲学。今天,我们仰望太行山东麓的悬崖绝壁,依稀还能看到当年林县人用钢钎凿出的300多处“炮眼”——这些深嵌在岩石中的孔洞,如同镌刻在太行山上的精神密码,无声诉说着60年前林县人自力更生的恢宏篇章。“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在红旗渠修建之初,关于“漳河引水”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国家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哪有钱给林县修渠?”“连专业测绘队都没有,这不是痴人说梦?”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林县人民没有依靠国家拨款,没有等待上级扶持,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想尽办法自筹资金。仅1961年,依靠外出从事建筑谋生,林县总收入就达到1800多万元,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面对重大的技术短板,林县人组建了一支由石匠、木匠、泥瓦匠组成的“土专家”队伍,他们用麻绳捆扎木杆制成“土水平仪”,把洗脸盆刷黑做成简易测量工具,甚至拆下自家门板,用来绘图、计算。当省水利厅的专家看到他们手工绘制的《引漳入林工程草图》时,不禁惊叹道,“这精度不输专业仪器,林县人把命押在图纸上了!”在浊漳河和露水河的交汇处,若按照传统方式建造拦河坝,至少需要两年工期。红旗渠工程设计师吴祖太创造性地提出“空心坝”构想,利用河水冲力自动排沙,能够节省三分之二的石料。这一做法,在当时很多苏联专家看来简直是“违反流体力学原理”。但是,吴祖太带领技术人员用竹篾编成模型、反复试验,最终建成世界首座“空心重力坝”。60年后的今天,这座仅用时8个月建成的石坝坚固如初,成为水利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林县人用智慧与血汗证明:自力更生不是无奈悲情的抗争,而是顶天立地的豪迈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奋斗历史,那些托举起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总是闪耀着自力更生的夺目光辉:1941年,陕甘宁边区遭遇了日军扫荡与国民党封锁的双重绞杀。海外援助通道断绝,边区财政濒临崩溃,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危难之际,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烂泥湾”——粮食不够吃,各部队干部就亲自带头,顶风冒雪、破冰涉水来到远离驻地的县城背运粮食;没有油盐酱醋,就想办法打柴烧炭,拿到集市上和老百姓交换;为了改善伙食,战士们拾山货、挖野菜、找树皮,或扛枪打猎,或下河摸鱼;没有农具,旅长王震就和战士们一起,用弹片打制成耕地的犁耙和锄头;烧荒时,火苗蹿上棉裤,他们干脆光腿垦地。三年间,勇敢顽强、积极乐观的革命先辈用歌声和汗水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将荒原变成“陕北好江南”,绘就了“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动人画面。1960年深冬的青海金银滩,零下30摄氏度的寒风中,邓稼先借着马灯的微光,伏案翻动堆积如山的计算稿纸。在221基地的土坯房里,他带领三组科研人员轮班拨动算盘,噼啪作响的算珠声与窗外呼啸的风沙声交织成特殊的战歌。草稿纸从地面堆到房梁,用麻绳捆扎起来足足可以塞满三个仓库,邓稼先的眼镜片上永远蒙着哈气结成的霜,却挡不住他眼中灼灼燃烧的光。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照亮天际,法国《世界报》惊叹:“中国用‘原始算具’完成了20世纪最复杂的方程式。”这场科技攻坚开创了“新型举国体制”的雏形,让中国人在算珠与砂砾中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之路,铸就了刺破霸权主义国家核威胁阴云笼罩的长剑。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深知,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党中央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政策红利的含金量前所未有,对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强劲拉动作用。我省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的态势,到了厚积薄发、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有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宏大场景,前景大好。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问题,主要是内需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仍处于攻坚期,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各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坚持以自力更生为根基,为“四高四争先”凝心铸魂: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实现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持续为我省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坚定扛稳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以改革强内力、增动力、激活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河南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科技硬实力、硬核支撑力。
以艰苦创业为根本,为“四高四争先”破局领航
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之根本,蕴含着艰苦奋斗闯新路、艰苦创业再出发的实践要义。林县地势西高东低,境内群山斜列、沟堑纵横。因受大断层影响,形成了高出盆地1000米以上的悬崖绝壁。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林县县委带领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靠双手和苦干努力改变命运。为了早日引水成功,10万名建设者斗志昂扬,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粮食不足时甚至挖野菜、捞水草、摘树叶,搭配主食填肚充饥。因为长期的饥饿劳累和营养缺乏,很多民工患上了严重的浮肿病,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在施工一线。同生活上的艰苦相比,修渠本身的艰难更是超乎想象。太行山上的石头硬度大多在7—8之间(金刚石的硬度是10),钢钎竖在上面,几锤砸下去,往往只留下几个白点,施工效率很低。施工队几经周折,从洛阳借来一部风钻机,但只钻了0.3米深,就坏掉了40多个钻头。于是,林县人民只能凭借双手和钢钎这最为简陋的工具,在近10年的时间里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12408座。在鸻鹉崖工地,18岁的女突击队长李改云带领队员腰系麻绳、悬空作业,麻绳磨破肩膀就垫上棉絮,久而久之,棉絮渗血结痂竟与绳子长在了一起。当省领导看到红旗渠施工状况时,指着满山遍野的荆条筐,不禁含泪感慨:“这不是工具,是林县人的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创业的伟大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面对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和技术禁运,数十万建设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工业体系自主建设工程。在松嫩平原的寒风中,“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立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井喷危机之中,他纵身跃入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和凝固水泥,挺起了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脊梁。正是这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让新中国在短短二十年间实现156个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成鞍钢、长春一汽等战略支点,建立起41个工业大类、666个小类的完整体系,不仅锻造出“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更淬炼出中华儿女永不言败的精神之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C919大飞机振翅翱翔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从“复兴号”动车组领跑世界到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以“上九天揽月”的豪情筑梦天宫,以“下五洋捉鳖”的气魄深潜龙宫,在百年变局中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用新时代的艰苦创业史诗,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翻的“大雪山”、难越的“娄山关”。一旦忘却艰苦创业精神,贪图安逸享乐,就会与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传统产业“老字号”转身不够轻盈,能源原材料行业占比超四成,工业增长对高耗能产业依赖度仍达35%,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胜势。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坚持以艰苦创业为根本,为“四高四争先”破局领航:一是要永葆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发扬迎难而上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以高质量跨越发展为重,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落实好我省“四高四争先”决策部署。二是要锤炼过硬本领,以终身学习的心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努力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应对形势任务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以敢闯敢干、善作善成来掌握工作主动、抢得发展先机,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提档升级。
以团结协作为核心,为“四高四争先”启智聚力
团结协作是红旗渠精神之核心,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成事之基。愚公移山志,十年修一渠。红旗渠的修建,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县“一盘棋”,紧密团结、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林县县委班子和30万干部群众立下“引漳入林”之宏志,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和科学有力的领导,为红旗渠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资源支持:15个公社相互支持、通力合作,粮食部门、商业系统、工业系统等齐心协力,十年分段通水,修成一期,通水一期,以水促渠,以渠促干,坚定信心、奋战到底。红旗渠的修建,是“干字当头、严字为基”,以党为旗、众志成城的先进群像。开工第6天,引漳入林总指挥部颁布《八项纪律》,号召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劳动标准始终高于群众,补助标准始终低于群众。十年修建过程中,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马克思指出,革命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全部力量。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合龙之际,500余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纵身跃入刺骨激流,臂挽臂筑起三道人墙,以血肉之躯抵挡汹涌河水。“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一定可以搬山头!”正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引领、行动示范和价值感召,唤醒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汇聚起与困难斗争、与物质角力的磅礴力量。老中青三代人紧密团结,把水利科学技术与民间经验智慧相结合,共同克服了物资匮乏、技术难题等重重挑战。修渠十年间,林县人民设计了“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渡桥,创造了上百项工程技术成果,培养锻炼了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的工队长、技术员。事实证明:团结协作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建构出的精神实体,在支撑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展现出崇高的价值性,已经深刻地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成为百年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奋进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团结协作是中国共产党鼎新奋进之核心。中华文明体的连续性与政治体的统一性高度结合,文明史与政治史彼此支撑,肇端于先民治水而形成的天下一家、万众一心的集体记忆,成型于周之封建与秦之郡县为代表的重大制度创设。合通四海、象物天地是农耕文明走向繁荣之发轫,“九州攸同”“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华文明之根性。“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从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建设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到改革开放“万众一心谋发展”,新时代“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伟业的历史。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力量要像绳子一样拧成一股。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生死相依,用草绳串联过草地;新中国建设时期,为了发射“东方红一号”,中华儿女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动用了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从试验场区到各个观察测控站,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多达60万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磨一剑,“万人会战造神舟”,在“天地一体,乘组一心”中逐梦寰宇问苍穹。常思大局,其去有向;常观大势,其为有力。团结协作不仅是制胜密码,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不是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基于共同信仰和制度优势的战略协同,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体现,是共同体的意志力和能动性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伟大历史合力。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团结协作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崇高政治理想和完成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驭势而行、稳中求进的强大动力,是计熟事定、推进“四高四争先”的根本保障。团结协作首先是政治上的团结,是紧密围绕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是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行动上始终跟随的深化养成;是于大局出发求一致,在明确目标导向和责任导向中勠力前行。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与动力同在,总量问题与结构矛盾并存。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坚持以团结协作为核心,为“四高四争先”启智聚力:一是要立足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持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协同创新,切实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二是要以“链群协作”为突破口,完善产业体系顶层设计,链接关联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形成产业融通发展生态。要以首创性、集成性、系统性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开放促交流、以互惠促合作,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激活河南要素禀赋和特色优势。三是要以党建引领实现有效动员和“再组织”,建强立体化组织矩阵、完善功能向度、善用新型治理工具,聚焦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确保治理良性互动,实现治理共同体的成熟发展和规范运转,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太行不老,渠水长清。中原儿女在团结协作中凝聚共识,以集体智慧破题成章,将“四高四争先”的宏伟愿景化为生动实践,这就是对红旗渠精神最深情的回望和最崇高的礼敬。
以无私奉献为源泉,为“四高四争先”夯基固本
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之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我将无我”初心使命的鲜活注脚。在长达十年的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广大群众积涓滴为洪流,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1961年10月,马有金接任红旗渠总指挥长。他身体力行,与大家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吃野菜、抡大锤,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无数次跳进冰冷的水里,带头挖石出碴,率领民工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直至患上严重风湿,才被抬下工地。赵翠英的丈夫张运仁修渠不到三个月,因保护工友壮烈牺牲,年仅38岁。赵翠英毅然决然地把年仅13岁的儿子张买江送上“战场”。她说:“你爹没修完渠就走了,你去接着你爹修,不把水引回来,你就别回家。”张买江从此成了红旗渠工地上年龄最小的民工,他一干就是九年,直到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没有请过半天假,把青春浇筑进千里水脉。还有“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被滚石砸落四颗门牙,却吐出带血的碎石继续抡锤,他说:“只要能让子孙喝上水,我甘当太行山上一石子!”修渠十年,红旗渠建设工地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铁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先锋,才让红旗渠精神有如渠水穿越时空,永远激荡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9年3月,意大利众议院议长菲科向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问道:“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感人肺腑:“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远大目标。长征路上,三名红军女战士将“半条被子”留给湖南沙洲村的徐解秀,寒夜中那一剪棉絮,剪开的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群众一半”的赤子之心;延安窑洞前,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时轰然坍塌的土墙,定格了“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生命价值;焦裕禄想着老百姓,唯独忘了自己,当痛意袭来,他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顶住肝部,在兰考475个村庄踏出治沙路线,临终前请求“把我埋在沙丘上,看着乡亲们把灾治好”;黄文秀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将30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百坭村的扶贫路上,用鞋底的泥土践行着“脱贫攻坚,绝不少一人”的誓言。可以说,这份穿越时空的无私奉献,正是百年大党初心使命最滚烫的注脚,是新征程上“以百姓心为心”的永恒灯塔。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深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在风急浪高之时,越须彰显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如同塞罕坝三代人将荒漠染成绿洲,亦如“敦煌女儿”樊锦诗将青丝熬成白发,在历史长卷中甘当“铺路石”。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以无私奉献为源泉,为“四高四争先”夯基固本:一方面,要增强“时不我待”的干事激情。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要以干为本、以干为荣,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要全面贯彻实施“四高四争先”的实践要求,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干出党员干部该有的样子。以一流作风干事业,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同时,干事创业不仅要有担当之勇,还要有担当之能。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善于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取经,才能把群众中形成的“土办法”变成解决问题的“金点子”。另一方面,要营造“功成有我”的创业环境。河南发展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四高四争先”明确了新阶段河南发展的总体定位,树立了新时期河南前进的目标方向。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在群众“最盼”上解难题,在群众“最忧”上出实招,把为民谋事放在前、把为己谋利放在后,决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人民检验的实绩,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张涛
统筹:万川明 赵士红
组长:楚向红 杨晓东
成员:徐世豪 赵璐 赵斐 郭星星 赵文心
执笔:徐世豪 赵璐 赵斐 郭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