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观影近百部,三代皆是影迷!思政老师宫赟影龄35年+,把观影融入教学
“一年看电影近百部吧!电影票根好几百张,这还只是一部分!”4月19日,又是一个周末,是岛城影迷宫赟到电影院“打卡”的日子。她在SFC上影影城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大概七八岁开始,跟着爸爸差不多每周都会去电影院,目前影龄35年以上!” 周末日均两场、春节档单日四连刷的节奏,让检票员都记住了这个“背着帆布包赶场的思政老师”。

三代人电影情怀奇妙“交接”
43岁的宫赟是崂山区某职业学校的教师,教龄20多年,主要从事思政,法律,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学生群体年龄主要在15-17岁。她本人看起来特别有青春感,她笑着说,“看电影是最好的医美。”从她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记者看到了一位普通又不普通的影迷与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
宫赟的影迷基因始于7岁——在那个多数孩子还在看动画片的年纪,她已被父亲每周带去老影院“打卡”。“我爸爸就特别爱看电影,七八岁我就开始跟爸爸在台东遵义影院和大光明影院观影,基本上每周都会去,现在我的影龄35年+,算是资深影迷吧!”

1993年《霸王别姬》的胶片转动声里,银幕上程蝶衣拔剑时,余光里父亲偷偷抹泪的画面,成为她最早的观影记忆。 “当时我根本看不懂,很奇怪爸爸眼睛怎么湿了。很多年后电影4K修复版重映我又看了一遍,深受触动。”宫赟透露,爸爸现在还是影迷,仍保持着“好电影必进影院”的仪式感 “前段时间还带着妈妈去看了《哪吒2》,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后来又专门自己去二刷!”
现在宫赟也经常带女儿看电影,虽然很多电影女儿也会看不懂,“她可能也会像我一样,脑海里会留存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等到长大,有了更多阅历再去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父亲到宫赟,再从宫赟到女儿,三代人的观影记忆,在青岛忽明忽暗的影院灯光里完成了交接。“看电影”在这个家庭里得到了奇妙的传承。

因为学习、工作,宫赟以前并没有刻意保留观影习惯,“生了女儿之后,白天要管理、教育学生,下班以后还要照顾女儿,我就选择了看电影来舒缓和排遣压力。”她喜欢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也爱在电影节看电影,“电影院对我来说,就像是另外一个平行时空,我可以让内心远离一切喧嚣,有一个安放地方,非常治愈。”

年均影院观影量八九十部
以前没有那么多的购票渠道,宫赟都是在各大影院购买电影卡,“年卡比较优惠,我有十几个电影院的年卡。”后来她开始在电影APP上购票,也多次参加多个观影团组织的活动,“半岛观影团的活动我就参加了几十场,最喜欢的是请来专家、主创到现场,为影迷深度解析的活动,能让自己获益很多”。这些年参加过的数十场观影团活动中,她最珍惜主创深度解析环节:“听完电影主创讲工业化制作,给学生放青岛东方影都的纪录片时更有底气了。”
从2017年开始,她从淘票票和猫眼上购票约200场以上,2023年、2024年,她的年均影院观影量八九十部,还不包括线上。寒暑假会看得更多,平常会利用下班、周末的课余时间,对于爱看电影这个习惯,“老公非常支持我,前两天还帮我从崂山文旅公众号抢票。”

宫赟个人对法制推理和宠物电影更加热衷,作为思政老师,她也经常观影后把电影内容用于教学。“去年春节档的电影《第二十条》,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就热泪盈眶,后来我还推荐给学生观看。”并且结合电影给大家讲解法律条文‘第二十条’,以前法律条文对于他们来说可能相对比较枯燥,但观影后就比价容易理解,尤其提到‘法不能向不法低头’这句台词,每个学生都特别受触动。”
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思政和法治教育等在这个年龄非常重要,宫赟也利用各种机会,潜移默化地给大家教育。“电影《周处除三害》上映的时候,我就把电影里一些犯罪内容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讲解,让大家明白是与非,正义和邪恶。”

为了看喜欢的电影“排除万难”
青岛影迷圈流传着“宫老师赶场传说”。作为一个热爱电影多年的“普通”影迷,宫赟为了看一部电影可以“排除万难”,有一次她喜欢的一部小众电影只在一家电影院有排片,她就西镇先坐公交车、再倒地铁,路上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影院。“春节档好电影特别多,我一天看了4部电影,还觉得意犹未尽,完全感觉不到疲劳。”
看了多年电影,宫赟也有特别的发现,“以前看大片,好莱坞的特别多,特效也非常过瘾,动画片看日本的比较多。”这几年宫赟发现,好莱坞大片没那么“香”了,“国产电影的大制作、名场面越来越多,春节档的《哪吒2》《封神第二部》《蛟龙行动》视效震撼,尤其后两部还是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的,给学生推荐的时候也感觉特别自豪!”
宫赟说,现在观影条件比父亲当年带她的时候好太多,环境、效果等都是一流的,好电影更需要奔赴。”她确信:那些在黑暗中被共享的悲欢,那些散场后仍在延续的思考,终将在某个时刻照亮现实。正如她收藏的几百张票根,早已在时光里长成电影发展的注脚。(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