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央媒观豫丨人民日报关注平顶山捶丸:萋萋芳草地 清脆击球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8:23:00    

瞄球、挥击,随着一声清脆的击打声,陶瓷小球划出优美的弧线,停到插有旗杆的“球窝”附近。春日迟迟,在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捶丸球场,一群学生身着汉服或运动服饰,借助形状各异、长短不一的球杖,对草坪上的陶瓷球进行轮番击打。

曲晓波(右)在体验捶丸。记者 张文豪 摄

捶者,打也;丸者,球也。“不少学生刚接触捶丸时,说它像现代的高尔夫。其实,捶丸比高尔夫运动历史更悠久。”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介绍,捶丸源自唐代击鞠(马球)和步打球,传至宋朝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名称也变为捶丸,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宫中捶丸的场景。

捶丸对场地要求不高,在一块郊野地或自家庭院,挖几个球窝,插上标志,便是一块临时球场。比赛时球员在各自确定区域开球,轮流击球,每成功击球入窝便可得一筹,比赛结束时筹数更多者获胜。

“捶丸入门不难,但想玩得好,无论击球角度还是力度,都有门道。”学生李海宁说。有高尔夫练习基础的曲晓波是平顶山学院的一名体育教师,她接触捶丸运动后,便深深着迷,“捶丸不仅玩法多样,还十分讲究礼仪,比如击球前要行礼、观赛者需保持静默,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尚礼的文化传统。”

作为捶丸运动的主要发源地,平顶山出土了大量捶丸实物。在平顶山学院的捶丸文化陈列室里,数百个陶瓷捶丸球琳琅满目。一些球体表面密布坑点,竟与现代高尔夫球极为相似。

平顶山出土捶丸(右)酷似高尔夫球。记者 张文豪 摄

“平顶山古时窑口众多,捶丸球多为陶瓷烧制而成,还绘有不同纹饰,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梅国建说。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他与曲晓波携20余件捶丸珍品赴法展览,许多外国运动员在体验后惊叹:“原来中国千年前就有这么潮的运动!”

如今,“捶丸运动”与“陶瓷捶丸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开展了捶丸进校园、非遗研学体验等活动。平顶山学院还编制了捶丸运动的现代规则,编排了捶丸舞蹈,研发了更轻更耐打的捶丸用球,并推出文创产品。

临近中午,球场上的竞技活动渐渐接近尾声。“捶丸运动走出校园,为更多人熟知并喜爱,路还很漫长。”72岁的梅国建望着草坪上复盘比赛的学生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期待这颗千年小球发出更清脆的文化回响。”(记者 张文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