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海“绿色版图”的三个缩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3:54:00    
西宁南山一景 本报记者 祁国彪 摄
工程固沙成效 旦正才让 摄
绿绕村庄 哇麻村委会提供
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项目现场 王湘琳 张地委 摄

本报记者 宋明慧

四月,春天又与青海相拥。望不尽的绿意,是自然最盎然的呼吸,是生态最慷慨的馈赠;道不完的绿色故事里,是青海播绿人一代又一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接续。

从一个个山头到一片片沙漠,生命之绿铺满山川沟壑,当贫瘠的黄土地被人类“演化”成生机之地,青海“绿色版图”正不断扩大。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交织着生态与生命的壮阔,这是人类与荒芜的较量,是绿色坚守印刻出的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生动实践。

缩影一 一棵棵树苗铺陈“村村通”绿色长廊

春天的暖风同样吹到了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李家磨村,村道两旁的树木已经萌出嫩绿的新芽。这几天,李家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纳世明一刻也闲不住,只要有时间,就去看看两年前新栽植树木、花木的长势。

地处沙岱河中游,以绝美的山水草木资源为产业基础,李家磨村发展起生态旅游,作为村集体经济,第一年就有10万元的经营收益。“村庄绿化的效果显而易见,人居环境更好了,游客的评价也很好。”纳世明的体会,得益于依托项目开展的村庄绿化。

从2023年起,李家磨村依托青海省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流域西宁段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村子道路两旁和景区开展村庄绿化,1公里范围内种下了青海云杉、暴马丁香等乔灌木。“通过种树种花种草弥补了村里绿化欠缺的问题,也解决了河道边乱堆乱放的难题,村子美了,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流。”纳世明坦言。

说起村庄绿化,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外资办副主任赵文锋感慨:“我们选择15个行政村,每村平均投资50万元开展村庄绿化,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百姓的‘绿色幸福感’得到满足,尤其像以李家磨村为例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村庄,为后续产业壮大奠定了基础。”

青海省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流域西宁段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总规模15133.33公顷,总投资30017.8万元,包括营造林11480万公顷、村庄绿化15个、草原生态综合治理3433.33公顷,以及配套水利灌溉设施修复,当时在全国入围的25个项目中排名第七。

作为竞争立项项目,能脱颖而出其优势不仅在地理区位,还兼具重要的生态功能。西宁是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区,一级支流湟水河的流经区,持续推进流域核心段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改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也将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依托项目科学开展国土绿化,项目区生态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西宁市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实现提升。”赵文锋说。

西宁现有可造林面积越来越少,更多可以用“见缝插绿”形容。作为项目区之一,赵文锋说起湟中区西堡镇及周边的国土绿化区域,1333.33公顷的实施区域主要辐射8个行政村,推广西宁南北山绿化经验,在周边难度大的区域实施绿化。

栽种在这里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杏、香茶藨子等苗木已抽出新绿,为造林区域添了几分生机。赵文锋回忆:“我们先行考量生态水资源承载能力,因地制宜选择水平阶、鱼鳞坑、汇集径流等,有效截留天然降雨,用于苗木生长,确保苗木成活率。”

赵文锋还举例:一片林地全部是针叶树,栽植一定比例的阔叶树、花灌木,通过调整树种比例,营造乔灌木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这种配置形成混交林有利于林木生长,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构建可持续发展森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一棵棵树苗让村子之间实现了绿化‘村村通’,就像是一道绿色长廊。”今昔对比,让赵文锋印象深刻。

缩影二 让绿色成为展示青海形象的“名片”

眼下,是森林草原防灭火的重点期。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曹家堡林场副厂长冯丽军每天都要进入林区巡护。除了林场18名生态管护员,还有联防联控单位的20名专业人员,大家一刻不敢懈怠。

曹家堡林场是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北坡及跑道东西口的区域。每次飞机起降时最先入眼,一棵棵树苗整齐排一,油亮的翠绿敢与干旱对抗,在黄土地上点缀出生命的活力。

如冯丽军所言,这片林区是青海留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是展示青海形象的地方。曹家堡林场正是依托青海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海东分场的项目打造的营造林生态景观。从项目建设初期到如今成为管护人员,冯丽军在这里工作已经8个年头。他说:“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现在,林场里还能见到野兔、山鸡、野猪、马鹿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听起来十分悦耳。”

海东市林业和草原局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任善民也是亲历者:“这是一次性造林成功,栽植三年后苗木的成活率保持在80%以上,其实在青海成活率在70%以上就算达标”。

在海东市,很多造林区域属于缺水干旱区,树种的选择和树苗的大小格外重要。一般选择山杏、祁连圆柏、青海云杉、柽柳等抗旱、易存活的乡土树种,每棵树平均高度都在1.2米以上。现在荒地变成林地,一眼望去是一整片连起来的绿色。“曹家堡林场就像一条绿色纽带,把西宁、互助、平安从地理空间上连在一起,减小了风沙和水土流失,也增加了水源涵养功能,让这片林子变成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冯丽军说这是最直接的生态“红利”。

三分栽、七分管。对于人工营造林,任善民说:“最重要的是后期管护。”冯丽军和同事,每天的任务就是负责1533.33公顷的林区管护,对18个人来说面积大管护难度同样也大,防火、病虫害防治、补植补栽、野生动物保护都是重点。

“为了让每棵树喝饱水,大家浇水时都会拿一根钢筋,一棵一棵测量浇水深度,每棵树的透水深度确保在80厘米左右。”冯丽军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好林区的野生动物,他们在各路口设置10个卡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白天管护员还要轮流上山巡护。

任善民介绍,这片区域曾是海东市集中连片开展国土绿化最大的一片区域。作为技术人员,那时候他几乎天天跑现场。“当时栽植时,机场北坡分成54个标段,光秃秃一片。从整地到挖坑栽树,为了让树苗活下来想了很多办法,树坑的大小深度、水平阶的走势,都是根据地形现场指导出来的。”

2024年夏天,青海隆祥生态园林绿化公司负责人靳双祖再次来到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北坡曾经种过树的地方,心中满是欣慰。曾经,烈日下满山头的植绿人用单薄的身板扛起三四十斤重的树苗,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的情景浮现在眼前,“虽然辛苦,但干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很值!”他说。

缩影三 将不毛之地变成绿意盎然的景观带

在索南加的记忆里,小时候见过太多黄沙漫天的场景,对龙卷风的模样都能说上很多种。他说:“以前每年冬春季节,肆虐的狂风把黄沙带到西九公路上,只要风一吹堵车是必然的”。

他家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镇卡加村,是一个紧邻沙漠边缘的村子。从索南加记事起,每年都会在黄沙头开展防沙治沙。从政府投入到群众积极参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越来越多的绿色覆盖了黄沙头。索南加回忆:读完高三那年暑假,还在草方格里种过草籽,如今成为了贵南县黄沙头管护站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从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到贵南县黄沙头,有着太多感人肺腑的治沙故事。当曾经流动的沙丘被人们亲手筑起的“绿洲”锁喉,大家用“瀚海披绿甲”来形容这些年的治沙成果。

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寒区,海拔较高,气候干燥、多风少雨,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经过多年努力,当地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一套治沙模式。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负责人周鸿玉介绍,用麦草、稻草作为材料,在流动沙丘上设置规格为1.5米×1.5米的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并及时种植固沙植物。在治沙过程中,采用杨树、乌柳插杆,应用“杨树深栽”“水钻造林”等技术措施,结合高压水枪注水钻孔,将插杆插入地下部分约60厘米,地上部分约20厘米,同时注入约10千克定根水,保障了苗木成活率。

说起沙漠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索南加说,小时候村里人举家搬迁的场景很常见,现在人们定居在“绿洲”旁,再没听到过有人搬迁了。他的经历,也是很多生活在共和盆地的人们的共同经历。

“共和县幸福滩也是防沙治沙的一个佐证,作为进入共和县的‘门面’,随着每年植树造林面积的扩大,这里从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城市景观带。”周鸿玉深有感触。

而今,又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战略机遇,海南州按照“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同发力的治理路径,以“1+3+N”防沙治沙总布局,全力推进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战”。周鸿玉介绍,工程规划期限为10年,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为核心攻坚区,同德县和兴海县协同推进。

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战”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到2030年,共和盆地的黄沙将臣服于绿意,生态屏障必将化作民生福祉。”周鸿玉的期待也是大家的共同向往。

从一点到全域,这个春天,青海大地绿色无尽蔓延,“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从荒山披绿到沙退绿进,一个个壮举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播绿人矢志不渝的生态坚守。

后 记

当林草空间和城乡空间持续优化,人们总流连于自然美景、山水绿意,尽享生机与活力的酣畅,这是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生动注脚。绿色是生态的底色,是靓丽的生命色,当“绿色版图”由浅至深,绿色故事和年轮一起延续,那抹属于大自然最质朴的色彩,养育着万物栖息,也恩泽着人类生存。此刻,我们致敬一代又一代的播绿人,他们甘于奉献,只为实现青海人期盼实现的“绿梦”。又是一年春归,催征的绿色“号角”再次响彻,呼吁每一个江源儿女,以实际行动加入其中,把对青海的每一份热忱深植于大地,以微薄之力汇聚“植”此青绿的“洪荒之力”,让绿色“接力棒”在这片生态要地传续。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14日 第5版:江源生态)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