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云岭论坛 | 就业不必去远方 家乡就是好地方
作者 胡梅君
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盏环形灯,景迈山上,茶农变身普洱茶主播,在手机镜头前,将深山古树茶卖向全球。另一边,在普洱咖啡庄园内,庄园主一边售卖着当季出炉的咖啡豆,一边展示着咖啡庄园的别样风景,让镜头另一端的各地网友按捺不住地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咖啡之旅。这些场景,正是“互联网+”时代就业新形态的生动写照。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地域鸿沟逐渐被弥合,空间折叠效应使得人才不必再局限于一线城市,而是可以在山水之间实现职业价值。这一变化,不仅激发了年轻人的回乡热情,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去年以来,云南省提出要着力抓好就地就近就业,把家门口的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各地正积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供就业支持等措施,吸引大量本地人才就地就业。
就地就近就业,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也让人们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下,一些地方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这种就业模式,不仅能助力解决农村“一老一小”等社会问题,还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要实现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政策落地是关键。一方面,要以“大数据+铁脚板”为手段,摸清企业用工和居民求职两端需求,完善居民就业需求库和商家企业资源库,实现短平快的人岗对接、精准匹配。另一方面,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适合辖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技能培训,让回乡务工人员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就近就地就业带来的不仅是工作场所的迁移,更是整个社会价值坐标的重构。当每个县城都能生长出独特的产业生态,当人才流动不再是单向的“跃龙门”,区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共生。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看到了更具主体性的职业选择和更富生命力的经济图景。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各地应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就业增收新渠道,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